年仲夏的一天午后,我有幸在北京拜会了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教育家吴良镛先生。彼时吴老已是93岁高龄,当我把从上海图书馆和南京“二档馆”里查到的斐陶斐奖学金资料送到吴老手上的时候,他略显激动,因为这份资料里面记录着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人生辉煌,这个人就是吴老的长兄吴良铸。
(年7月5日,苗青在北京拜会吴良镛先生)
吴良铸,年生于南京,比吴良镛年长十岁。提起这位扶持自己成长的哥哥,吴老口中满是感恩与敬意。他说,哥哥书念得很好,由于家境衰落,中学毕业就当了家庭教师,以此贴补家用。后来依靠勤学奋斗得以在金陵大学经济系及外国文学系(辅修)就读。毕业时因成绩优良,品学兼优,被评选为斐陶斐励学会会员,并获得金钥匙奖。斐陶斐励学会是民国时期由几所知名大学联合创建的学术团体,只有“校内最知名及品格高尚之教授为会员,另在毕业生中择优选择”。钱学森、张光斗、姚桐斌都是该会会员,他们都是学理工科的。相比之下,学经济的吴良铸能够获得这一荣誉更不容易。当时颁发的金钥匙奖是含有真金的,需个人掏部分钱才能得到实物金钥匙。由于家贫,吴家拿不出钱买下来,这把金钥匙就一直留在了金陵大学。
(吴良铸、吴良镛兄弟合影)
在吴良镛入初中时,哥哥曾勉励他,“读初中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要力争上游”。为了补习英文,哥哥常常把吴良镛带到自己的大学宿舍,每次帮他温习好功课后,再做自己的作业,晚了就住下来同被就寝。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吴良镛正在镇江中学念高中,被迫离校,返回南京。是哥哥带着他跟随金陵大学内迁,辗转经武汉、沙市、宜昌,最终坐船来到重庆。直到在合川县继续读书,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在重庆,吴良铸则通过了“高级文官考试”,后赴贵阳工作。
(吴良铸金陵大学毕业照)
吴老说,如果不是哥哥带自己离开南京到大后方,可能无法完成高中学业,以后也不会遇见梁思成先生,并进入清华大学,一步步走上建筑学研究的道路,人生经历就要完全改写了。当时他认识一个叫徐竹书的中学教员,在编写英文辞典时,要给“看到什么什么时,就怎么怎么”这句话用英文造句,用的例句就是:“当我看到吴良镛的时候,就想起我的弟弟”。徐竹书这是在感叹自己,没有在抗战时期像吴良铸那样把弟弟带出沦陷区。
(斐陶斐励学会的会员徽章正面)
吴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以后,哥哥仍然一如既往地给予他帮助。年他赴美留学,虽然有梁思成先生为他争取到了奖学金,但是船票、生活费还是没有着落。这时,又是哥哥鼎力资助,后来对他的事业也一路扶持。哥哥常对他讲“先须言忠次尽孝”“律己从严对友宽”,这些谆谆教导始终铭记在吴老心中。
(吴良铸、吴良镛在家中看书交谈)
吴老把哥哥奉为楷模,不仅因为他学习优秀,人品卓越,也因为哥哥身上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操。吴良铸虽从小读的是教会学堂,可那时感受到的是国恨家仇,立志要学好本领,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盛尽力。这是因为,他始终信奉“君子务本”这句话,在他的心中,这个“本”就是国家。
(印尼反华排华期间,吴良铸主持使馆内宣教工作,刊登一篇篇战斗檄文。图为吴良铸在宣传栏前留影“战斗园地”是他的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良铸进外贸部工作。年,奉命去锡兰工作两年。年,原本准备赴欧洲任职的他突然得到通知,外贸部会同外交部指定他临时担任驻印尼的商务秘书,他二话没说就赶赴雅加达任职。在印尼的八年间,能力强、办事牢靠的吴良铸始终是使馆商务处里公认的专家。在年发生的“九·三〇事件”中,他为了维护祖国尊严,捍卫五星红旗,多次参加抗暴斗争,身上多处受伤,坚持到使馆被迫撤离,最后一批回国。临行前,他还把自己的行李抛下,空出箱子以个人名义装下国家财产托运回国。胜利返国后的吴良铸等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被称为“红色外交战士”,并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也更加放大了在弟弟吴良镛心中的可敬形象。
吴老于年归国后,和哥哥各居南北,但他们每周一信保持联系。改革开放后,每次来上海开会、出差,吴老总会抽空看望哥哥。耄耋兄弟相见,每每欣喜不已,手足之情,难以言表。
(吴良铸、吴良镛兄弟的诗画合作:《*山连体松图》)
吴良铸先生一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