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蜀道无言遗韵留香因大蜀道文化论坛而想起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丹青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古蜀道!顾名思义,凡古代出川入蜀的交通通道,均可谓之古蜀道。今天借这个话题,想起了一件旧事,勾起了我与这条古道难分难解的情缘和铭刻在心的记忆。

20多年前我还任职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就接触过这一话题。记得是年12月初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年会活动期间,晚上闲来无事,我陪同本会会长、两院院士、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先生,来到罗哲文先生的房间喝茶聊天。不知怎么一下聊到四川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两个老人劲头十足,周干峙先生提议,应该让四川方面把一些好的经验和管理办法整理出来,供其他兄弟单位学习和参考。

他们谈话一般我很少插言,坐在一边安静地听着,感觉谈的是重要东西,就立即用速记快速记录下来,供日后写材料时用进去。他们两位都是国家名城委主要领导人。周干峙先生说:“记得上次在山东您提到四川省古蜀道准备申报文化遗产的问题,你们和相关省市有关负责人沟通了没有?我觉得这事应该抓紧。”罗老说:“现在的问题很复杂,不是四川一个省就能确定的,陕西省许多专家和上层领导曾经私下问我蜀道申遗,秦道的位置怎么放?没有秦道当初伸延,蜀道就是再难于上青天也不能把秦道丢在一边吧?许多工作还是要慢慢做。我前几次在考察阆中古城的时候,就曾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商量过,以古代的保宁府为核心北向剑州—昭化—广元由金牛道直至汉中府。也可从巴州—旺苍的米仓道连接汉中府,这样秦道包括其中相得益彰。但陕西的相关专家不干了,认为不公平!我认为此事不易急,还是得慢慢做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感觉高层专家们对蜀道的重视程度有多高。往事如烟、如尘,现如今这两位名城保护界、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前辈大师,均驾鹤西归了,只留下无尽的思念。

古蜀道示意图

后来我只要在四川,无论是工作还是考察期间,都尽可能安排出时间,分段对这条无比厚重的历史文化古道进行实地勘察和调研。秦岭那一段古道,我曾前后数次实地考察,也记录、查询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四川境内的陆地古道不敢说全部走过,最少是绝大部分区域走过,相关信息和资料收集得都很丰富。我们今天习惯上称的古蜀道,虽然是指四川川北往返于陕西秦川的特定交通通道,也就是学术界论说的古蜀道。它既包括由关中通往汉中的故道、褒斜道,又包括汉中通往四川成都的金牛道、米仓道,以及纵贯川中的嘉陵江水道。

金牛道

李商隐曾面对月色下的嘉陵江唱出:“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这条从蛮荒的深山、老林、峡谷、野滩中流出的水,经古人诗行的浸润,再从我们的血脉、骨髓和体温中流过,虽然早就被光阴刻满了层层印痕,现如今由着水面的涟漪去模拟,由着历史诗意与人文的融合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我曾无数次沿着江岸试图去寻找历史的残梦呓语。然而没有人告诉我,这条探寻之旅我还能走多久?我每次见到嘉陵江都喜欢顺着江岸迎着远道而来的山风,不停地走着、沉思着这条古道历史上发生的故事,这期间我虽然并没有看到古代的辚辚兵车猎猎战旗风卷残云般飘过,更没有听到马蹄渔阳鼙鼓从云端而来。但从历史记忆的片段上,我仿佛能够感觉到本来平静的江面上,曾经有过无数条巨大的木船载着满满的川*将士向着下江驶去,船上都是衣衫单薄的征人,他们在船橹声中被一批批送往前线,天上乌云压顶,江面波光粼粼,他们是一群衣衫不整,绝大部分战士背着斗笠抱着烟杆、老套筒、汉阳造,有些人就连这点可怜的装备都没有,那大刀片却被擦得锃亮,木棒也算武器,脚踏草鞋却目光坚毅。这支曾被笑称为最“糟糕”的*队,而八年抗战,正是由这条与古蜀道一样闻名天下的水上交通大动脉,曾承载着余万鲜活的生命,奔向全国战场,最终以6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知耻后勇,打出了“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辉煌业绩。历史曾原真的记载了年淞沪会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凶残日*,国*节节败退,生灵涂炭。而我川*将士硬是用远落后于强敌数十倍的土制武器、大刀、木棒,加血肉之躯彰显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人格魅力。这是一种让敌人浑身战栗的魅力。最终我*虽然输得异常惨烈,但后来历史再多次见证,他们转战山西、山东、湖北、湖南,特别是台儿庄大捷,与日*展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面对强敌的多次兵刃相见,我川*将士的**、胆气、勇猛、坚毅不屈,一直让敌人闻风丧胆,打出了“无川不成*”的威名。

至今在历史的碑铭上还刻录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豪言壮志。抗战爆发,日寇的铁蹄所到之处无不是灭绝人性地对我民族大开杀戒,唯一整个四川是一块未被日寇铁蹄踏进的国土。然川中父老乡亲都明白,国破了,四川焉存?一想起他们,心里就感觉特别的酸涩,他们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为国献身的所有先烈,嘉陵江更不会忘记这一段悲壮的往事。“上帝的折鞭处”更是发生在嘉陵江畔合川钓鱼城遗址,这都是古蜀道上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印记,吾辈应该永远铭记在心。这条古道上每一过土地都遗存着永不过时的记忆和无法忘怀的经典。

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历来就是一方福地,公元年年迈昏聩的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走出了富丽堂皇的勤*楼,却在马嵬坡失去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美人,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做好坚实铺垫。他通过古蜀道选择了避难成都。公元年12月,*巢起义占领东都洛阳后,又开始向潼关进攻,守*将领望风而逃,长安沦陷只是时间上问题了,年少的唐僖宗同样选择了和他高祖一样的避难地——成都。为何面对中原战乱与叛乱,大唐两代皇帝都选择成都来避难?从*治来看,巴蜀作为唐代的大后方,一直相对安定,而且其最高*事民*官方,也大多服从中央管辖,如杨国忠作为出身蜀地的官员,在四川广布亲信,将其看做是自己的嫡系势力范围,入蜀避难也是他所主导和积极参与的。

说到唐僖宗时,就不能不提到田令孜这位权倾朝野的权宦,他的哥哥陈敬瑄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因此田令孜也将四川看作自家的“后花园”力主唐僖宗入蜀避难。在经济上,唐代的成都位于五都之一,更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民间安定富庶,是全国最有名的大都市之一,相比凉州陇西经历大漠风沙,当然更多青睐于条件优越的成都平原了。

正因为对整个古蜀道的不断探寻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是人类因为生存发展在不断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和开拓出来的,其后因经济文化交流、*治*事交往、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渐完善与定型的重要交通通道。

明月峡赵辉摄

前几年,我曾就昭化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中国文物报》全文刊载后,就有老朋友在电话中再次提醒我,多多介绍一些古蜀道的文化遗存及传统特色,要不是这几年疫情把人搞得苦不堪言,这条古道我可能又来不知多少次了。

昭化古城

我曾经想沿恩师罗哲文先生当年的思路,从川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的文化底蕴中去寻找一条属于古蜀道自己的灵*,而这个工程刚开始就被无情的疫情打断,一直等到今天也还没有能够再进行下去。我选阆中古城为核心,在于古城所在地的悠久历史、区位优势突出,天然屏障和亘古城邑,成就了古蜀道。这一切历史性地环境和特点,加上古蜀道在四川境内的嘉陵江水道、利阆东川道、东河水道、米仓道、阆剑道、阆梓道等古代交通通道在此交汇,从而历史地彰显了阆中古城在四川川北地区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历朝历代借以依凭的*事战略重镇地位。

清?任文仪《阆中县学宫碑记》:“吾阆文献,擅美全川,状元宰相之遗,炳耀百代,不但山水号天下稀,即风俗亦称独盛也。”清道光元年(年)《保宁府志序》:“保宁,古巴地。山河四塞,北连秦陇,东通巴峡,为蜀中北门重镇。”这些都是重要的水陆运输形成水陆码头、文化线路节点,导致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这其中包括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由于广元市所处的位置也非常重要,故更多地原真保留了历史的厚重。这一段线路我多年前已经作过粗略的调研。记得前年我去阆中古城参加活动,路过广元市,蒙市文物局俞天喜局长的安排,我又重新考察了剑阁,并在翠云廊的一段,对拦马墙景区作了再一次深度考察。此处为凉山乡,拦马墙的特色为“三古”:古道、古树、古代交通设施古。堪称“天下第一古道”。特别是剑门蜀道两旁的树道古柏,遗存了自周、秦至明、清三千多年的历代古柏群,远远看去如一条绿色的苍龙,夹道参天,阴翳蔽日,霜皮均呈苍黛色,一株株粗壮的铜干铁枝,千奇百怪,遥指蓝天,它们是剑门古蜀道的象征和历史见证,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活文献”、“绿色生态中的活文物”,难怪被后人称喻为“蜀道明珠”、“世界奇观”。它具有表道(路标)、护路、蔽日遮阴、乘凉歇息等古代交通设施功能。它为历代倡植、历代采伐、历代培护、历代遗株形成自然与人类创造结合一体的自然生态交通设施奇迹和奇观。从凉山铺到清凉桥长达5公里均为青石铺面,这条古柏参天的驿道,原真保存着厚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印记,据说是整个古蜀道保存完好风貌最珍贵的一段。其中的“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拴马桩”等作为古代陆路交通保存下来的这些罕见实物,堪称古代蜀道交通的活化石。

拦马墙左长周摄

我们一行踏上这条古道,明显感觉到历史的古老沧桑,特别是青石路面留下的车辙印痕、马匹、车辆、行人足印,刻录下无言的生命旅程。这些印痕无不充满了无言的寂寞与孤独。太久的沉睡等待着人们去唤醒,它在无数个岁月流逝中,听惯了踉踉跄跄拖拖沓沓的步履,于阡陌上透过古松粗壮有力的枝干将梦想的翅膀、歌声和透明的诗句播种在石与石的缝隙之间,守望者视为生命最高境界的宁静,使它的心田永驻绿茵。这条古道见证过太多的人间烟火气,我记得如林逋(和靖)《送谢尉》绝句:“试吏才未申,食贫同古人。何以赠行色?一酌湖上春。”主客的生活都很淡泊,为壮行色,掬起一捧湖水相赠,水随处皆有,见水则思人,比喻十分高妙,出于本色,而归于天籁。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与林逋诗机杼同一,诗曰:“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饮水中天。”放心走吧,我的身影就像映在清泉里的蓝天一样,无论你走向东西南北,都会在泉水中看到我的身影。情深、洒脱,全然是苏轼自己那奇妙又确实的比喻和笔法。落笔神来之际,有我在而无我执,皮毛落尽洞见真实。我发现古蜀道路边的千年古柏,参天的巨型枝干上扭曲地挂着许多不拙的藤本植物,它们纠缠在一起,使本来十分宁静的氛围失去了平衡??

翠云廊

我们都知道,文化遗产首先是作为时空割裂下的“客观物”而存在的,以“媒介物”、“文化资源”的形式进入现代视野。因其本身兼具可视(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促使其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它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最佳载体。千年古蜀道在这块土地上遗存的所有记忆,客观地确证了民族的身份感和历史的原生态风貌。这些遗存、植物作为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凝结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进而肯定和确证了人类自身连绵不断的旺盛生机。

顾名思义,文化遗产是作为过去历史的载体而记录,保存和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前程和国家民族兴衰的运命,其以与现代时空拉开距离的形式,通过明确的“具有纪念性标识的身份意识”在确证和延续着人类的历史。从遗产人类学的意义上而言,肯定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基于此,文化遗产与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呈现为互为表里的共生关系。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遗迹,物化了人的生命本质力量而使其成为可以观照和体验的感性对象;人的本质力量则通过人们创造出来的事物而获得时空的呈现和现实的把握。

年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就突出了文化遗产的人类学意义和价值。《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写道:“人类世世代代所留下的历史古迹留存至今,作为人类古老传统的现实见证,饱含着过去的积淀。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并把历史古迹作为共同的遗产。”借此,文化遗产是对存在的“人”的价值的物理再现,是对人类自身绵延不绝的历史的客观呈现,是对人类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的物态表达。其内含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指向现实的“建构”潜能,其在消解中心和深度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蕴藏着重构人类“本源”意识的可能,从而化解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份确认危机。

古蜀道岳广川摄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从我对古蜀道相关段落保护情况的了解发现,这条穿越时空隧道的文化、经济、*治、大动脉,许多段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厚重与韵味。因此我认为目前要是真的准备提升到申遗项目的整体申报,环境的整治工程非常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它们就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在当前国际化、城市化、新农村改造设施的大环境里,许多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记忆的生存空间在保护与传承中都不容盲目乐观。如何保证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拥有一个所可存依托的整体性历史文化环境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争取到省一级*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协调,尽可能团结起蜀道所途经的各级*府部门和广大民众的支持。这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收获和成果的,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才会有希望成功的可能,如果一直停留在相互扯皮、推诿、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将一次次失去成功的希望!

我从多年考察、了解和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中发现,广义上的古蜀道是指南起成都,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余公里。狭义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剑门古蜀道是自然与人类创造结合一体的世界奇迹和奇观,具有独特的普遍价值,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的文化线路遗产。如果我们今天准备以剑阁古城为中心,那这一段的历史风貌,文化记忆必须彻底搞定再作打算。它北至朝天区朝天镇朝天峡,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全程余公里。始于西周,使用至民国,就是现在民间至今仍在使用,是纵贯古代中国西部南北走向的大通道。它把中原与西南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伟大纽带,成为中原与巴蜀文明相互撞击、交融,而融入中华文明的伟大桥梁,在中华文明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原本是条一直充满激情、充满魅力的生命之道。现如今它只能宁静地沉默着,等待着后来者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宁静根于热土,宁静中崛起希望。铁血腥风它见证过,风雨剥蚀它含笑面对。什么叫伟大?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历史丰碑。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与信心,把蜀道申遗的工作再往前推进到起步的临界点,那么,我们的申遗地周边的环境彻底整治力度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它决定着整个申遗工作的成败。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新的发展成果,像古蜀道这样的申遗项目,就极具多维度的文化内涵。这个概念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的文化遗产族群。而古蜀道的情况正好与这一概念相符。因为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单体或地点的总和。同时,文化线路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概念,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提供了新的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的外延拓展项目预留了更多精彩的活动空间。

拦马墙赵辉摄

好在,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经验和成功的范例,如丝绸之路(中国段)、我们自己的大运河成了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丰碑。特别是大运河,前两年我曾为苏州朱利荣团队集体创作的手绘长卷,由我的恩师当年已经九十九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题写的《中国有条大运河》作过《运河赋》,此赋后来由原南京*区副司令员徐承云将*题签裱在长卷之中。我现在的家就住在古运河畔,每天看到它滔滔奔流、千载不息,它将海河、*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水运网,传承了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资调配、水利灌溉等多用途的生命线,也是贯穿中华大地南北流动的血脉。这其中它还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传承,在特定地域的遗存范围内,一直书写着永不落幕的华章。

我认为古蜀道文化资源如果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申报,首先应该开展对此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调查,通过考古调查、科学勘察、资源梳理,把握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形成对我国蜀道文化线路遗产全面而完整的认识。比如我们以剑门蜀道文化线路所构成的要素为例就不难发现,其背景、内容、跨文化的整体的重要性,与加拿大魁北克第16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中列出的文化线路要素有太多的异曲同工之妙。其背景:蜀道是古代陕西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陆上交通要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因此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简称“蜀道”。剑门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剑门关一带的古道,因穿越天险剑门,故名“剑门古蜀道”。战国晚期,公元年前,在此道修筑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最早的栈道,因“金牛屎金”、“五丁开道”的典故,史称“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蜀道沿途多作栈阁,分南北两段,以陕西宁强(古宁羌)七盘岭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称北栈,又名秦栈;剑门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内,所以称南,又名蜀栈,三国蜀汉时称“剑阁道”,是秦汉时期自关中入蜀的官驿大道。由于文化线路遗产包含内容极为广泛,空间尺度又相对较大,因此在进行资源调查时,首先应确切地定义它的范围,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从多维度的角度去阐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像古蜀道这样的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有利于提升文化遗产价值。因为文化线路更加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文化线路的意义还在于它们往往是精神观念之路、文化传播之路、社会风俗之路、坚韧不屈之路,从文化层面上来解释,文化线路遗产就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这一景观构成了文化线路概念发展必不可少的时代背景。我们今天通过对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核心趋势,就是要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及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这绝非无限制扩大。年在马德里召开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文化线路指“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指的是一个整体,其价值大于组成并使它获得文化意义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等。”年,专门的研究机构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正式成立,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理念得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全面认同。3年,世界遗产大会上,产生纲领性文件《执行世界遗产大会操作指南》正式将文化线路相关内容列入其中,标志着文化线路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这已经明确文化线路遗产更具渗透性、辐射性和长久性。这条古道在历史上是世界古代栈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有些地段完全是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出可以供人行走的石槽道。许多栈道绵延于深峡绝谷之中,工程浩大,构建技术成熟。它真实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其中许多精湛的构建技术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被我们的先民所掌握,我们今天从残留的一些遗存上还能清楚地看到,这些栈道多先依山腰向内开凿通道,再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孔、牛鼻子、底孔等,再插以方木,形成栈道支撑,然后用木头连接起每个支撑点,铺上板材,形成完整的栈道。这是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壮举,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观,人类文化遗产鲜活的记忆!

朝天关王兴蓉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或许就是大诗人李白,当年的一次旅行中的感慨将难登的蜀道比作难上的青天。自然界、史学界、文学界都曾对此有过不同的见解。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个特例。如今只要我们来到广元市的朝天区,至今还能在这块早就被诗词歌赋润透了的土地上,找到许多永远值得珍惜的遗存、记忆、传说。这块土地被大自然的*斧神工巧妙地镶嵌在巍峨的秦巴南麓、川陕结合部,是目前所知古蜀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那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远古灿烂的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先秦栈道明月峡、蜀道名驿筹笔驿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安在,古风依然。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在那一段栈道的清流畔莫不遣兴抒怀,留下无数的诗文墨痕。茫茫秦岭、巍巍剑门见证了那如梦的一切。我前年在考察中,就想为“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灿烂”的朝天写一篇大文章,后还是因全国疫情蔓延被延误了下来。我从相关资料上查看到,朝天,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发生了“安史之乱”,次年(公元年)为避乱世而幸蜀,百官在此接驾朝拜玄宗李隆基而得名,历史上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栈道之都”之美誉。目前,除了明月峡、龙门阁为代表的蜀道文化,近年来又延伸出以曾家山、水磨沟为代表的生态养生文化,以麻柳刺绣、李家锣鼓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红坪县苏维埃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这是年,红四方面*在红坪县建立的苏维埃*权。这一切仅仅是古蜀道上的一块小小的历史文化圣地,比它更牛的还有许多许多。我从相关资料上看到,早在三国时代,公元年,蜀相诸葛亮委派尚令费祎修筑了剑阁至朝天峡漫天岭栈道里,栈阁间(《禅林仙观?道途次舍碑》记)。交通设施驿亭承袭前代。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长安入蜀成都的驿道。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此驿道仍为二十里置一邮铺,六十里置一驿,是大唐长安通往全国的七条驿道之一。

《文化线路宪章》里特别指出文化线路的许多要素如:1.道路结构;2.有形的道路底层土壤;3.用于满足特定目的的历史教据;4.文化线路相关联的所有有形结构;5.交流的要素;6.源于线路的存在的文化现象,如惯例、习俗、公共使用的宗教、仪式、语言、节庆、烹饪或者相似的种类;7.在音乐、文学、建筑、美术、书法、科学进步、技术技巧及其它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财产,这些都能见证此文化线路的历史功能。通过我对此条古道的多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